欢迎进入国学智慧研究院官方网站!
四川省科教兴川  国学智慧研究院
学术文集
名家讲堂 您的位置:首页>>学术文集>>名家讲堂
名家讲堂|国学是什么?“大国学”又是什么?
2024-08-24 23 返回列表



  国学不是“ 汉学 ”“ 儒学 ”等狭隘的国学,而是集全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“大国学”。

 

  【编者按】:"国学"一说,产生于西学东渐、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。而关于国学的定义,严格意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未有定论。名家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:"国学者何?一国所有之学也。有地而人生其上,因以成国焉,有其国者有其学。学也者,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,而自治其一国也。”对于国学,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?国学的精髓又是什么?几位国学名家将为我们揭晓。

 

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: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有三种精神


  中华文化中讲的“天下”是一个什么概念?为什么要坚持“以文化人”?要回答这些问题,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往开来的精神、科学扬弃的精神、以人为本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阐释。

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。古往今来,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地积累、继承、创新和发展,铸就了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、自成体系,记载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、崇高精神,早已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融为一体。

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、纯粹的、一成不变的体系,而是以积极健康、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为中坚和主导,相互补充、彼此渗透,精华和糟粕杂陈的复合文化形态。我们不赞成厚古薄今、以古非今,也不赞成简单地从形式上去模仿甚至复原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定仪式。应坚持古为今用、推陈出新的方针,坚持科学扬弃的精神,从实际出发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

  5000年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操、精神追求、文化旨趣和人生价值,成为凝聚民族意志、维护国家统一、反抗外敌欺凌、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。这样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,不知不觉地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以文化人仍然是文化建设的神圣使命,需要以人为本的精神。

 

 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: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

 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改善了,人口众多,经济不断发展。看古代,这种情况也有,《论语》就记载了孔子有一次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,走到一个国家一看,这个地方熙熙攘攘、人口繁荣。弟子们就问,人口那么多,应该怎么样?孔子说“物质”,应该提高物质的生活;弟子又问,富了之后怎么办?孔子回答“教之”,即富而教之。富而不教人们就会在无限追求物欲中被蒙蔽,而失去了精神追求的方向。

  我们讲以文化人。不同的文化类型构建的文化,其实应该是互补的,可以互相取长补短,不能够认为只有一种类型的文化才是进步的。

  中国文化中,儒、释、道三教为主体的文化都是向内求,都是强调人的自我圆满、自我提升。中国文化中间不向外求,向内求,以人为本,就是重视人自己,解决人自己的问题,才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。人跟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,也要人类自我反思,不是求外力。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。

 

 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周桂钿: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

  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?“教”字一边就是“孝”,说明教育是从孝道开始的,对少儿教育应从孝道始。儒家认为,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,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。青少年时期保护好身体,减少父母担忧,是孝的开始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百善孝为首”“百善孝为先”是对的。

  但如果把孝理解为压倒一切善的最高道德,那就可能偏离了儒家的基本精神。有人认为孝是最高道德,同时将孝道理解为一切都听父母的,要顺从父母。这是后代文人将孝单向化、绝对化的结果。

  其实,《论语》《孝经》都提到“几谏”,即当父母亲做了不义的事时,子女要对其进行委婉的劝谏。《论语》中还有“子为父隐”的说法,相当于家丑不可外扬。荀子曾讲,道义高于君父、高于忠孝。

  今天我们如何尽孝道?从本质上讲,孝是一辈子的事,要一辈子做好事、不做坏事,为社会、为人民多作贡献,留下好的名声,为父母争光。

 

 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:涵养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优秀中华文化为基础

  最近几年,中央特别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全社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,两者间关系十分密切——涵养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优秀中华文化为基础。

  从国学经典思想发端,以人为本、以德为本、以民为本、以和为本是古代先贤治国理政的优秀经验;责任先于自由、义务先于权利、群体高于个人与和谐高于冲突是社会发展的传统。而先义后利、先公后私、理胜于欲和心胜于物,又是个人成长必须养成的品格。

 

 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:中华民族始终拥有一种和合的思想力量

  中华民族始终拥有一种和合的思想力量。譬如太极图中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的思想。正因为有了很大的包容性,尽管中华民族曾经多灾多难,也曾有过不同民族执政中原,但很快被正统思想所同化。

  中国人讲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我们可以有不同,可以有阴阳,可以阴中有阳,可以阳中有阴。但是不同整体还是和谐的。所以我们不搞小人“同而不和”那一套,为了自己的利益搞小集团,搞不同,然后搞矛盾,搞冲突甚至搞战争。中国的君子很开放,很大度,很包容,我们可以有不同,但是我们和平、和谐、合作,然后和合。

  中国的思想是包容性很大的,这个思想来源就是和合,根源就在和合。中国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断,就因为它能够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

现在我们很在意孩子的文化培养,国家也是很注重国民文化熏陶,所以最近我们常常会提到“国学”。但是究竟什么是“国学”呢?似乎很多人都对这次词有很深的误解,都觉得国学是在象牙塔上的,非常的高深莫测。

  究竟什么是“国学”?从字面来解说就是国家文学,即中国传统文学。其实“国学”这个名词并不是起源于中国的,首先是在日本的文学界提出的“拯救国学”。在19世纪末,日本是面临了西方文化的侵略不少学者开始慢慢觉醒。当时梁启超正好流亡在日本,受到了日本对本土文学呼唤声的启蒙。所以在民国时期邓实在上海成立了以“研究国学,保存国粹”为宗旨的“国学保存会”。不少有名的学者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关于“国学”的演讲和探讨会。

  虽然民国时期的大家对“国学”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讲解,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对于“国学”是什么学问而疑惑不解,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。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的快,而研究“国学”需要慢慢的静下来细细探讨。就目前的形势看将近90%的人对于“国学”的概念、主要内容、意义是什么在一个起步的阶段。黄玉石先生曾经说过“国学”是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,或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。

  那么“国学”不仅仅是传统理解上的仅仅局限于文学著作,还有一些没有文字记载令人醍醐灌顶的经典言论。先辈们的“四书五经”等等比较为人所知的著作是“国学”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刻在很多人里的心里。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圣贤他们这一辈子点拨和教化了很多人的,他们的每一句不可能都被记录在册,就像孔子都曾经向老子请教,你能知道他们都说了什么吗?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先世之师不也是我们的“国学”吗?

  我们的“国学”不仅仅是文字的力量还有一些传统的民族精神。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爱国精神,这不也是“国学”吗?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事迹和诗句对于爱国情怀令人敬佩。我们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,对于现在的国民来说都是具有继承意义的。所以我们不是说只有传统的儒家思想才是“国学”,那鬼谷子的纵横之术、孙子的神兵诡谲……这些不也是现在很多人都在不听研究的东西吗?

  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于“国学”没有真正的理解,研究还在初级阶段,但也不是高高在上。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“国学”,而且“国学”也不是局限于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,现在很多先进的东西也是国学,比如说每天上课的课本知识、核心主义的二十四个字……这些也是我们的国学。

 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把“国学”捧得遥不可及,它不是象牙塔上的宠儿,只是有接近90%的人误解罢了。

 

    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


二维码
四川省科教兴川 国学智慧研究院 手机:18010699096 电话:18010699096 邮箱:120553908@qq.com 地址:成都市永兴巷15号省政府综合楼22楼科教兴川促进会
Copyright © 国学智慧研究院 版权所有  蜀ICP备20004418号-2  XML地图  网站模板